张小泉锻制技艺——“一河串百艺”之非遗解读No.2

2023-06-09 2617

张小泉 锻制技艺

ZHANG XIAO QUAN 

明崇祯元年(1628年),

张小泉品牌创立。

“张小泉”剪刀是我国手工业的传统名牌。


品牌介绍

1o.jpg


张小泉品牌始创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张小泉”剪刀是我国手工业的传统名牌,已有300多年历史。五十年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共生产刀剪7.4亿把,全中国平均每二个人就拥有一把“张小泉”刀剪。“张小泉”品牌的产品,以其精良的品质和诚挚的服务得到了中国消费者广泛的认同。“张小泉”人也没有辜负广大人民的厚爱和期望,连连在中国质量评比中夺冠,成了中国刀剪业的“五连冠”。


2021年9月6日,张小泉创业板上市,总市值达46亿元。企业所有员工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创造新的辉煌,为张小泉这个中华民族的优秀品牌增添新的光彩。


2o.jpg


技艺介绍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由试钢、试铁、嵌钢、出头、锉里口、锉外口、淬火、粗磨、细磨、检验、凿花等七十二道工序组成。张小泉剪刀镶钢锻制技艺代表性工序:


1.坯料一


用于锻制剪刃的刃口钢。


2.坯料二


用于锻制剪体的铁坯。


3.开槽


在铁坯上开槽,用于剪刀刃口钢的镶嵌。


4.镶钢


将刃口钢镶嵌在槽口里。


5.锻打成型


打成剪刀的初步形状。


6.打磨


对剪刀进行初步磨砺。


7.打下脚


锻打下脚,呈现剪刀的握把。


8.淬火


通过淬火,使之坚硬而有韧性。


9.产品成型


以这一技艺锻制的产品,其锋利度和牢固度可剪切断开128层白布,现代科技生产的产品远无法与其比肩,新的制剪技术尚不能将其完全替代。张小泉传统制剪工序中有两项精湛独特的制作技艺历经磨练被延续下来,一是镶钢锻打技艺,造剪一改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选用浙江龙泉、云和的好钢镶嵌在熟铁上,并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精心磨制,经千锤百炼,制作成剪刀刃口,并用镇江泥砖磨削;二是剪刀表面的手工刻花技艺,造剪工匠在剪刀表面刻上西湖山水、飞禽走兽等纹样,栩栩如生、完美精巧。


3o.jpg

试铁


4o.jpg

嵌钢


5o.jpg

合脚


6o.jpg

淬火


7o.jpg

成品检验


8o.jpg

凿花


这种在数百年前的创新变革,对我国的工业、手工业的发展曾经产生过十分积极的影响。用现代科技的眼光分析,它科学地解决了一项材料应用学方面的重大课题。由于“镶钢锻制”,“张小泉”遂成著名品牌,也由于“镶钢锻制”,“张小泉”得以长足发展,历数百年而不衰。直到今天,“张小泉”仍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和可以乐观的拓展前景。


9o.jpg


2006年,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施金水、张忠尧为核心,通过师傅带徒弟,徒弟再带徒弟,以及各种高校和社会培训来保持与传承。在杭州市小河直街手工艺活态展示馆有面积150平米的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传承基地,在富阳东洲街道五星路8号张小泉园区内有面积300平米技艺传承基地,设施完善,功能完备。


到2019年,项目有代表性传承人共计6人,其中,国家级、省级传承人2人,市级传承人3人,区级传承人1人。集团开展2次项目调查,拍摄该项目国遗传承人张忠尧的记录档案。已整理出版《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小泉故事》等书籍。


10o.png




文化元素分解


物质要素

开合和顺、精巧牢固


张小泉品牌成名于1628年,是中华老字号,也是刀剪行业中唯一的中国驰名商标。2002 年通过了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年还获得原产地注册保护。产品包括家庭用剪系列、工农业园林剪系列、服装剪系列、美容美发剪系列、旅游礼品剪系列、刀具系列等共100多个品种,400多个规格。 



剪刀有“信花、山郎、五虎、圆头、长头”五款,靠镶钢均匀、 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销钉牢固、开合和顺、式样精巧、刻花新颖、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



状物寓情、奇幻亲切


在民间传说里,张小泉剪刀的来历十分神奇。张小泉使铁锤钉死污染家乡水源的两条大蛇,并根据二蛇脖颈相贴的死状发明剪刀,在邻里推而广之。没有这个传说,谁能想到剪刀与乌蛇的关系。剪刀的握手处,确实像蜷曲的蛇尾,是它启发了人们的大胆想像。杭州地处钱塘,自古以来多传龙蛇之事,蛇物结合,状物寓情,便用故事的形式来反映剪刀的特征,歌颂与赞美剪刀业的代表者张小泉的勇敢与多能。


近现代商业发展的映射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后,百废待举。1950年以后,社会日趋安宁,各作坊商号纷纷复业。为了 让张小泉这个传统的民族品牌保存下来,并发扬光大。1956 年,毛主席在《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文中特别指出:“提醒你们,手工业中许多好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的刀剪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来一个恢复,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这个指示,在张小泉的发展史上,产生了里程碑的意义。同年,制剪社正式恢复张小泉称号。以此开始,经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几代人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奋斗,张小泉这个传统品牌得到了真正的发扬光大。


覆盖率高,种类丰富

张小泉剪刀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它已成为我国剪刀行业中产量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好,销路最广的一家企业。


产品形成了工农业用剪、服装剪、美容美发、旅游礼品、刀具系列等100个品种500多个规格。最大的剪刀 1.1 米长,重 28.25 公斤;最小的旅行剪只有1寸长,4钱重,可放入火柴盒内。在制造上,张小泉剪刀将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工业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充分应用,在业内率先进入“新制造”时代。


精神要素


“良钢精作”的工匠精神

张小泉秉持“良钢精作”的祖训,一直保持着产品的高性价比。成立初用龙泉之钢铸造,六十六道工序,曾被列为贡品,1915 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得过银奖,还是唯一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的刀剪类商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百年品牌。如今,张小泉的生产虽然也是机械化,但是关键的工序上,仍旧有手艺的成分。张小泉对于匠心精神的坚持,已经浸润进整个企业的文化里,而这种文化,已经成为张小泉独有的气质,刻进张小泉剪刀的骨子里。


民族商业的良知

在三百多年历史中,张小泉始终坚守企业经营的良知,使其品牌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代代传承。镶钢锻制技艺为其首创,在刀口镶上一层钢,使其锋利耐用,而剪体仍用全铁,则易于弯曲造型,所出剪刃锋利,剪体柔美。“张小泉”品牌的产品,以其精良的品质和诚挚的服务得到了中国消费者广泛的认同。



制度要素

企业组成模式与时俱进

张小泉是我国经济组成状态变迁的映射,张小泉响应国家生产组织号召,由国家保护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经营状况良好。从1953年始,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相继成立了五个张小泉制剪生产合作社,生产品种各有不同。1954年,五个合作社一起迁至杭州海月桥集中生产。1955年,五社正式合并为杭州张小泉制剪合作社。1958 年,地方国营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正式被政府 授牌成立。2000 年,企业顺利通过转制,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向现代企业制度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文化 IP 跨界联动

良渚文化和张小泉同为文化遗产,良渚文化以品牌联合推动千年文明被广大百姓所了解,让历史文物走出博物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以此拉近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而张小泉始终将“来源于百姓,服务于百姓”作为企业价值观。良渚文化的经典元素与张小泉的日用产品的巧妙结合,让良渚文化之美融入现代生活,这也与张小泉“创艺生活”的现代生活美学观不谋而合。张小泉携手良渚文化以“中华瑰宝良钢良魂”为主题,推出多款融合五千多年文明精粹与现代生活新风尚的国潮新品。激发古老文明依托现代产品焕发新活力,进一步探索文化赋能产业新手段,推动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在跨界融合中共谋发展新篇章,实现品牌合作共赢。


代代相传的制作程序

张小泉在发展过程中,对“良钢精作”的尽善尽美的演绎得到了在长期经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制造程序的保障。经试钢、试铁、嵌钢、出头、锉里口、锉外口、淬火、粗磨、细磨、检验、凿花等七十二道工序。以传统技艺锻制的剪刀,其锋利度和牢固度可剪切断开128层白布,现代科技生产的产品远无与比肩。


文化语言与象征符号

“老字号”的传承与创新

张小泉剪刀承载了“老字号”的时代特征,代表了杭州城市文化形象。如今,“张小泉”改革创新,融入青春国潮元素,与其余古文化跨界联动,经济文化双发展。参与“互联网+”,便利群众了解张小泉制剪产品水准及文化内涵,欢迎世界各地顾客实名点评,增进参与度,加大老字号在时代经济发展中的深入程度。同时,国家支持保护张小泉制剪手艺及手艺传承人,“张小泉”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张小泉已经不再仅仅是杭州一地的文化卖点,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经济文化支撑。


文化元素核心基因提取

良钢精作、追求工艺精美的生产态度

张小泉秉持“良钢精作”的祖训,一直保持着产品的高性价比。成立初用龙泉之钢铸造,六十六道工序,曾被列为贡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百年品牌。如今,张小泉的生产虽然也是机械化,但是关键的工序上,仍旧有手艺的成分。


传统工匠精益求精的匠心理念

张小泉对于匠心精神的坚持,已经浸润进整个企业的文化里,而这种文化,已经成为张小泉独有的气质,刻进张小泉剪刀的骨子里。


民族商业的良知

在三百多年历史中,张小泉始终坚守企业经营的良知,使其品牌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代代传承。镶钢锻制技艺为其首创,在刀口镶上一层钢,使其锋利耐用,而剪体仍用全铁,则易于弯曲造型,所出剪刃锋利,剪体柔美。“张小泉”品牌的产品,以其精良的品质和诚挚的服务得到了中国消费者广泛的认同。